5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國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管轄海域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自然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輻射環境質量和重點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總體良好。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
公報從大氣環境、淡水環境、海洋環境、土壤、自然生態、聲環境、輻射環境、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基礎設施與能源九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一、大氣環境
空氣: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細顆粒物濃度(PM2.5)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平均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7.2%,同比上升4.7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北京優良天數比例為78.9%,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
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6.7%,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0.2%,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0%。
酸雨:全國酸雨區面積約36.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云貴高原以東地區,總體仍為硫酸型。
二、淡水環境
地表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2%,均達到 2021 年水質目標要求。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3117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7.0%,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9%,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
監測的210個重要湖泊(水庫)中,Ⅰ~Ⅲ類水質湖泊(水庫)比例為72.9%,劣Ⅴ類比例為5.2%。209個監測營養狀態的湖泊(水庫)中,貧營養占10.5%,中營養占62.2%,輕度富營養占23.0%,中度富營養占4.3%。
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876個地級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中,825個全年均達標,占94.2%。
地下水:監測的 1900 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中,Ⅰ~Ⅳ類水質點位占79.4%,Ⅴ類占20.6%。
三、海洋環境
管轄海域: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 0.9 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 21350 平方千米,比2020年減少8720 平方千米。
近岸海域: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類、二類)海域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 3.9 個百分點,劣四類為9.6%,總體水質穩中向好。
入海河流:監測的230個入海河流斷面中,Ⅰ~Ⅲ類斷面比例為71.7%,同比上升 4.5 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4%,同比下降 0.9 個百分點。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監測的 24 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6 個呈健康狀態,18 個呈亞健康狀態。
四、土壤
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 4.76 等,水土流失面積為 269.27 萬平方千米。
五、自然生態
生態質量: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 59.77,生態質量為二類,與2020 年相比基本穩定。生態質量為一類的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27.7%,二類的縣域面積占 32.1%,三類的縣域面積占 32.7%,四類的縣域面積占 6.6%,五類的縣域面積占 0.8%。
生物多樣性:中國具有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自然濕地30類。全國森林覆蓋率為 23.04%。森林蓄積量為 175.6 億立方米,總碳儲量為 91.86 億噸,全國草地面積 26453.01 萬公頃。
中國已知物種及種下單元數127950種。動物界 56000 種,植物界 38394 種,細菌界 463 種,色素界 1970 種,真菌界 15095 種,原生動物界 2487 種,病毒 655 種。
全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全國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10102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29.3%;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脊椎動物 471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56.7%;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大型真菌 6538 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70.3%。
六、聲環境
324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5.4%,同比上升 0.8 個百分點;夜間達標率為 82.9%,同比上升 2.8 個百分點。32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晝間區域聲環境監測、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監測,晝間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54.1分貝;晝間道路交通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6.5分貝。
七、輻射環境
全國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運行核電基地、民用研究堆周圍未監測到因設施設備運行引起的 γ 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異常。
31 個?。▍^、市)環境電磁輻射國控監測點的電磁輻射水平,監測的廣播電視發射設施、輸變電設施、移動通信基站周圍電磁環境敏感目標處的電磁輻射水平總體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
八、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
氣候變化:2021 年,全國平均氣溫 10.53℃,較常年偏高 1.0℃,為1951 年以來歷史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 672.1 毫米,較常年偏多 6.7%,為 1951 年以來第 12 多。初步核算,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 3.8%,過去 10 年CO2、CH4和 N2O的年平均絕對增量分別為 2.42 ppm、8.8 ppb 和 1.02 ppb。
自然災害:2021年,中國氣象災害總體偏輕。全國共發生 5.0 級以上地震 37 次。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4772 起。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 1255.37 萬公頃,共發生森林火災 616 起。全國草原有害生物危害面積5179.95萬公頃,共發生草原火災 18 起。
九、基礎設施與能源
基礎設施:截至2020年底,全國統計調查的涉氣工業企業廢氣治理設施共有372962套,二氧化硫去除率為95.5%,氮氧化物去除率為74.2%;全國統計調查的涉水工業企業廢水治理設施共有68150套,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為97.3%,氨氮去除率為98.3%。2020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6.8億噸,綜合利用量為20.4億噸,處置量為9.2億噸。全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約1.4億噸/年,利用能力和處置能力比2015年底分別增長1.6倍和2.3倍。
截至2021年底,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2.02億立方米/日,累計處理污水量584.6億立方米。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99.49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99.9%。2021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 76%,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 87%,農膜回收率穩定在 80%以上。
能源:202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52.4億噸標準煤,比2020年增長5.2%。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 4.6%,原油消費量增長 4.1%,天然氣消費量增長 12.5%,電力消費量增長 10.3%。(曹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