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余娜
在疫情、地緣政治等綜合因素影響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汽車生產重要原材料鋁、鎂、鋰、石油、橡膠、芯片等價格持續高企,部分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承壓嚴重。
據中國工業報梳理,截至發稿前,國內12家乘用車整車上市企業披露了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六成車企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一邊,比亞迪(002594.SZ,01211.HK)、長安汽車(000625.SZ)、廣汽集團(601238.SH)、力帆科技(601777.SH)4家營收及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另一邊,上汽集團(600104.SH)、北京汽車(01958.HK)、長城汽車(601633.SH)、江淮汽車(600418.SH)、小康股份(601127.SH)、北汽藍谷(600733.SH)、海馬汽車(000572.SZ)、眾泰汽車(000980)8家出現了營收或凈利的不同程度下滑。12家車企整體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業績格局。
(備注:表格數據來源于各車企財報,按營業收入多少依次排序)
8家車企業績不同程度下滑
第一季度,對汽車市場影響最大的因素仍是疫情。
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最新調研顯示,本輪疫情在3月多點爆發,作為汽車產業重鎮的東北、江浙滬等地疫情防控形勢更是嚴峻,先后開啟封控管理。受疫情防控影響,物流受阻,一些零部件企業生產節奏被打亂,零部件供應出現短缺,致使華中、華南、東北等地的整車生產基地陸續出現停產情況。同時,封控地區的經銷商也停止經營活動,居民收入和消費信心受到一定的沖擊,消費需求下降,汽車產銷出現大幅下滑。
上述背景下,不少車企業績受到影響。作為一季度唯一一家營收超過千億的車企,上汽集團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據財報,一季度上汽集團實現總營收1824.71億元,同比下降3.5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16億元,同比降19.44%。
對于業績下滑原因,上汽集團在財報中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公司之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擴大貸款規模,另一方面則由于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銷售收入減少所致。
除了上汽集團,營收、凈利潤雙降的還有兩家企業:江淮汽車和北京汽車。
江淮汽車在營收、凈利上雙雙下挫。4月28日,江淮汽車發布一季度業績報告,江淮汽車實現營業收入97.61億元,同比下降16.4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億元,同比下降253.45%。對此,江淮汽車表示,受疫情、芯片短缺影響,企業一季度銷量下降;芯片、電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漲,主營業務毛利減少。
4月28日,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車發布2022財年一季報。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457.31億元,同比下降8.1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67億元,同比下降11%。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北京汽車表示主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汽車行業整體帶來沖擊,對集團的生產和銷售帶來較大影響。不過,北京汽車仍對中長期的業務發展持謹慎正面預期。
在已經披露一季報的12家乘用車企中,小康股份一季度凈利潤下滑幅度最大,超50%。一季報顯示,小康股份主營收入51.31億元,同比上升56.03%;歸母凈利潤-8.39億元,同比下降57.54%;扣非凈利潤-7.57億元,同比下降31.72%。而公告中,小康股份未就業績虧損的原因作出具體說明。
事實上,從2020年就陷入虧損的小康股份,始終未走出泥潭。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中,小康股份提到,雖然2021年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但銷售尚處于爬坡階段,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攤銷增大,研發投入、人工成本、營銷渠道費用持續增加,導致公司該板塊影響歸母后凈利潤虧損14億元。年報中,小康股份也提及了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對企業帶來的壓力。
5月7日晚間,先后多次推遲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終于上市。兩款車型價格分別為進階版39.79萬元,高階版42.99萬元。這對于業績下滑近兩年的北汽藍谷而言,無疑是一把利劍。
作為A股首家上市的純電動車企,北汽藍谷業績繼續低迷。最新財務數據顯示,自2020年至今年一季度,北汽藍谷凈利累計虧損高達126.77億元。年銷量也從2019年的15萬輛下滑至2021年的2.6萬輛。一季度,北汽藍谷營業收入17.31億元,同比增長108.4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7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增加,成為唯一一家一季度毛利率為負的乘用車企。
“與比亞迪‘高銷量、低利潤’不同,北汽藍谷是較為典型的由于‘賣不動車’而產生的虧損。低銷量困境在華為賦能后,仍未得到改善?!毙吕素斀浬鲜泄狙芯吭旱膱蟾嫒缡欠治?。
值得一提的是,眾泰汽車營收同比增幅下降近四成,成為一季度營收下滑幅度最大的車企。4月29日,眾泰汽車發布一季度財報。一季度,眾泰汽車營業收入1.25億元,同比下降39.12%;歸母凈利潤虧損1.57億元,同比收窄38.49%,上年同期虧損2.55億元。4月26日,眾泰正式向深交所提出“摘帽”申請。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車企一季度還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長城汽車一季度營收336.19億元,同比增長8.04%;凈利潤16.34億元,同比下滑0.34%。海馬汽車一季度主營收入7.10億元,同比上升119.95%;凈虧損6092.54萬元。
新能源優勢逐步凸顯
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延續了快速增長勢頭。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129.3萬輛,同比增長142%;銷量125.7萬輛,同比增長138.6%,市場滲透率已從去年的13.4%的占比提升至19.3%。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下,包括比亞迪、長安汽車等在內的車企新能源汽車戰略轉型優勢正進一步凸顯。
4月27日,比亞迪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大增、利潤暴漲。1-3月比亞迪營收668.25億元,同比增長63.02%;營業利潤10.61億元,同比增長64.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08億元,同比增長240.59%。
營收大漲的背后,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增長的汽車銷量增加。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的汽車銷量為291378輛,同比增長179.7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86329輛,同比增長422.97%。
另有部分投資者提醒,相比蔚來、理想20%的毛利潤率以及特斯拉30%的毛利潤率,比亞迪在汽車業務上面的盈利能力優勢并不明顯,十幾年來一直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比亞迪毛利潤率創造了近5個季度新低,略低于去年同期,僅為12.4%,但根據花旗銀行的測算,比亞迪第一季度汽車業務毛利潤率約為15.6%。
長安汽車在一季度的表現也十分亮眼。財報數據顯示,一季度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約345.76億元,凈利潤約45.36億元,同比增長431.45%。而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21年年度凈利潤35.52億元。
“我希望大家注意到,長安汽車不再把自己定義為傳統制造企業,而是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苯?,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如是表示。
事實上,長安汽車正全面布局新能源賽道。一方面是阿維塔、長安深藍以“新生力量”之姿競逐新能源賽道;另一方面,長安汽車正進一步優化長安UNI、長安乘用車、歐尚、凱程的品牌戰略及定位,全面向電氣化——PHEV、HEV、REEV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占率的提升,力帆科技、廣汽集團一季度凈利潤也分別實現了220.54%和27.17%的增幅。
今年一季度,力帆科技業績實現了好轉。報告期內,力帆科技營業收入為12.49億元,同比增長48.74%;實現凈利潤5084.90萬元,同比增長220.54%。
今年1-3月,廣汽集團累計銷量60.81萬輛,同比增長22.48%。其中自主品牌方面,廣汽乘用車累計銷售9.45萬輛,同比增長21.80%;廣汽埃安累計銷售4.49萬輛,同比增長154.85%。主力產品的銷量增長,也直接驅動了廣汽集團業績的增長。一季度,廣汽集團營業收入為231.45億元,同比增長45.67%;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30.09億元,同比增長27.17%。